2024年,文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突出思想引领、建强党员队伍、提升育人质量,推动学生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突出思想引领,构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全年深入支部开展理论宣讲8次,深入班级52次,为抓好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在年初指导支部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并在每月初发放学习提示单,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充实调整每月的学习重点内容,使各学生党支部明确每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各学生党支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内容。
完善培养教育体系,精准分类施策。坚持发展党员“早启蒙、早教育、早培养”,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关键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为新生上好入党第一课,增强新生对党的认识,新生班级中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明显增加。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与入党申请人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并定期了解入党申请人思想动态、个人表现等情况,对他们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耐心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同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的职责,认真做好第四十一期、四十二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配合校党校做好第七十四期、第七十五期发展对象和第三十一期、三十二期预备党员培训工作,切实做到培训有方案,培训有成效。全年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共计184人,均顺利结业,考试通过率达100%。
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学习效果。采用集中授课、实践交流、观看视频、线上自学、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实效,学院党委邀请专家老师为学生党员上专题党课4次,组织学生党员观看2024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志愿军:存亡之战》等,举办文学院党纪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用,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注重利用实践教育加强理论学习,赴蚌埠市烈士陵园、怀远县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张漫萍红色教育基地、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入党宣誓仪式,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寻历史 明来路”“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拓展了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
建强党员队伍,注入学生党建工作“新活力”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由学院党委秘书和专职辅导员担任。学院下设3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学生党员86人,支部班子的设置、配备合理,按照“三上三下”选举工作流程,扎实做好外语学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委员增补工作以及新闻传播学生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党纪学习教育专题网络培训,开展党支部委员专题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党支部委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党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激发支部党建工作活力,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与校党政办公室党支部、新闻传播学生党支部与校党委统战部与发展规划处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通过支部间加强交流、互帮互助、互促互进,共同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新路径,实现党支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新闻传播学生党支部获得校“先进党支部”称号。
严格发展程序,提升发展质量。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修订实施《文学院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实施细则》《文学院确定发展对象工作实施细则》《文学院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实施细则》,学院党委紧扣发展党员工作中各个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在学生党建工作群中针对关键环节发送工作提示,并对发展党员的各个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定期进行考察谈话和思想汇报审查,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手续完备、程序规范、资料齐全。本年度共确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157人,发展学生党员46人,转正学生预备党员38人,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担当作为。为促进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奋勇争先,在每个季度的党员大会上,对学生党员每学期制定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注重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中,并将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确定的条件,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院官网、“文学精灵”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开设榜样事迹分享专栏,定期推送优秀毕业生、保研考研优秀学生等学生的事迹,激发广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在全院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学生保研考研率稳步提升。在新生入学、学生考研前期等时间节点,开展经验分享会、座谈会等活动,让他们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心得,分享成长经历,使同学们在互动中受到启发,激励更多学生以他们为标杆,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33次志愿活动中学生党员们主动带头参与,以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学生党员宿舍挂牌,让学生党员主动亮身份、做表率。积极组织开展新生入学志愿服务活动、新老生交流会、党内关怀帮扶活动,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党员带头承诺严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在困难学生帮扶中的朋辈互助作用,建立朋辈帮扶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提升育人质量,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注重实践教育,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积极构建学院引导动员、学生全员参与、老师全程指导、成果有效运用的实践服务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年共有927名学生参加,组建了144支社会实践团队,参加学生人数占学院学生总人数的81%,他们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内容涵盖党史宣讲、科技支农、文化支教等多个领域,其中赴蚌埠市怀远县开展的“推广普通话 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被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网等媒体报道。与此同时,学院党委积极探索校政、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锻炼、专业训练,2024届学生党员就业率达到100%,全院2024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55%。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充分挖掘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晚会、茶话会,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利用国庆节,开展以“我给祖国写封信”“我与国旗合个影”“我为祖国送祝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同时在宪法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宣传教育月,通过线上推送宣传资料,线下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党委有计划、分步骤、全覆盖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雷锋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感悟文化魅力,1个学生团队拍摄制作的视频入选高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top100。结合学生特点,创新学生党建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举办背景音乐诗歌朗诵大赛、双语主持人大赛、文学院第二届田径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党建元素融入其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聚焦学生需求,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学院建立了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学生进行全面排查和精准帮扶,为困难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建立了困难学生信息库,实行党员干部、教师与困难学生“一对一”的帮扶责任制,明确帮扶联络人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全年深入班级52次,深入宿舍走访慰问暑期留校学生、考研学生3次,与2名学业警示学生谈心谈话6次,并通过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邀请专业教师为学习困难学生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学习经验分享会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充分发挥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润心苑”的作用,为心理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依托新媒体平台,拓展网络育人阵地。在学院网站、“文学精灵”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及时发布党建工作动态、理论学习资料、先进典型事迹等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全年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近700条。利用易班平台开展线上学习活动,建设“党支部学习课群”“党建学习课群”等课群,通过视频、文字资料、线上答题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院学生利用课群学习覆盖率达100%。积极打造易班“每院易品”活动,推出“易起云动吧”“小易半月谈”“影润学风,‘易’展青春:小蚌校园‘易’剧场”等精品项目,开展“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活动、“籽籽同心话情缘”民族团结进步宣讲作品征集活动等近20个网络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累计发帖量达3411个、评论量达21333个、总浏览量达54万次,切实增强网络思政实效。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探索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石晶晶;摄影:文学院;审核:王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