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提到首位。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又决定了它的批判性、革命性。马克思很重视后一点,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必须竖起革命批判的旗帜,对各种非科学的思潮和错误的倾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批判。中国古代哲学也有一个批判的传统,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富于批判精神。如王充“疾虚妄”,写《问孔》、《刺孟》;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说“六经未必为太阳”;王弼从“言意之辨”来批判汉人象数之学的烦琐学风;王阳明的心学就是通过批判朱熹的理学而建立起来的,他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
批判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传统哲学本身是精华与糟粕相混杂的库藏,真正要继承它,要剥取其中优秀的东西,使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必须经过分析批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结合的主体,人们对它的态度和认识,也不完全一致。认为它已经过时的人,有之;把它看成是“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的绝对真理的人,亦有之;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它的人,更是屡见不鲜。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与态度,也必须予以分析批判。克服固步自封,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传统哲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保证。
与批判方法相联系,开展争鸣、自由讨论,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自身。《易大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表述了一个认识的规律。人类的认识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才能达到一致结论。马克思曾把真理比做隧石,越是敲打,它的火花才越多,意思是真理愈辩愈明。
“五四”以后,正是通过百家争鸣,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鉴别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促使马克思主义逐步中国化从而取得了重大发展。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和哲学互相影响的新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不能不考虑到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不能不注意吸收西方文化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展开争鸣和讨论,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水准。
文学院院长:方军